(一九九三年九月在美国好莱坞诸圣堂的演讲)
过去我没有想到,会在好莱坞和这么多的明星和电影从业人员会面。感谢你们给我这个邀请。
“浪子回头”的故事记在《路加福音》第15章,早已为众人熟知。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那父亲和他两个儿子。关于这三个人物,我愿意各讲一些话,但主要谈一下那位父亲。
首先,这位父亲,他帮助我们看见上帝的心。
关于上帝,我们在耶稣的生平和教训中所看到的,不是他的全能,不是他的威力,不是他的严厉,不是他压服人的力量,不是他报复的欲望,也不是他惩罚人的无情,而是他的爱,他的同情,他对人的尊重,他耐心等待人们的觉醒。当小儿子决定离家的时候,父亲很难受,但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儿子,上帝似乎像过分宽容,简直像无能为力。他避免用强迫或高压的手段对付儿子。他所渴求的不是人们在压力底下的服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团契。如果团契不是自觉自愿进人的,那就不成其为团契。如果只有一条路好走,其他可能都给关闭了,作出错误抉择也不许可,那就谈不上自觉自愿。因此,我们看到,上帝为了尊重人,限制了自己的权力。在对待人方面,他宁愿耐心等待人的自觉自愿,他采取宽恕、创造、救赎、圣化、教育、说服的办法。
我们中国有一个反封建的故事,讲到一位年轻妇女,不幸她的未婚夫死了,但是封建习俗仍然要求她嫁到丈夫家里做媳妇。在挂满泪水的婚礼之后,她进人新房,只见在床上摆着一条五六尺长的木头。这将是她终生的丈夫。故事的结局是她经过斗争,摆脱封建束缚,投身抗日红色娘子军。试想,叫她怎样同木头谈什么团契?叫她怎样能同一条非人的木头发生爱情?同样的,上帝所期待的是真情,是团契。他的本性不许可他把浪子当作一架应命的机器来对待。上帝所求的是团契,他不是一位征服者,一位强求顺服的暴君。他创造的顶点是在宇宙之中将出现一种新的人,会甘心乐意和他的创造工程同工的人。在他的创造过程中,整个世界和我们大家到现在为止,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这一感化的过程中,男男女女的人们都在经过改造:从只会机械服从命令的人,改造而为能够欣然接受上帝的邀请,与进行中的创造过程积极配合的新人。
由于以色列民族的畜牧业背景,《圣经》中谈到牧羊人和羊群的话特多?!耙突俏业哪琳?,我必不致缺乏。”“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我们知道,就羊和牧者的关系来说,所要求于羊的,不过是顺服,不过是跟随。牧羊人总是不断地在发号施令,不断地在叱骂。当羊走歪的时候,牧人就用他的杖和竿来管教它,强求它服从。但是,就人来说,在遭到叱骂的情况下变得依头顺脑,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最高的道德成就。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是一个务农的民族?!妒ゾ分械牧硪桓龉赜谏袢斯叵档某S帽扔魍泄幕鹾希蔷褪侵种舱吆椭种参镏涞墓叵?。“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太13章)“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我们念这两段以及《圣经》中其他有关种植的话的时候我们想到那不用杖竿也不发号施令去强迫庄稼服从自己的种植者。种植者松土、撒种、施肥,让土地享受阳光雨露,使庄稼生长,能抵挡灾害,最后达到饱满。在做了一切该做的之后,有一个等待的时期,让它自然完成它的过程。在那时期,种植者最有效的帮助是不做什么,是等待。
老子对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孔子。他教导我们,在不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不要随意动手去做。这不是教我们无所作为,这是教我们不要在时机未到的时候轻举妄动。浪子回头的故事显示这样的一位上帝:他以他永恒的爱开垦、种植、看守庄稼,耐心等待我们在基督里成长起来。他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他宁愿遏制他的无所不能,因为他不肯以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我们。
上帝以他的大爱驾驭宇宙。他温和地、感人地、毫不嫌烦地、也无止境地保持同人们的关系,并且,经过人们的合作,把一切可能的善带人世界。把上帝肯定为宇宙的爱者是把爱看为上帝继续不断进行创造的动力。爱是上帝的最高属性,超过其他一切属性,使其他一切属性都退居次位。
我不说上帝的最高属性是他的公义。公义派生于爱,脱离了上帝的爱而大讲上帝的公义必然导致一个畸形的宗教,这宗教把上帝看成一位赏善罚恶的主宰。一个人遭遇不幸,那是因为此人在某处得罪了上帝,触动了上帝的怒气。同样的,当此人进入顺境的时候,这是由于他因某事蒙受了上帝的喜悦。这样的一个避灾图利的基督教是功利主义的信仰,大大削弱了它同低级宗教的区别。
现在谈一谈那小儿子。他让我们看到世界上广大男男女女的处境。
在小儿子身上,我们看到,人类不是自然而然地善良的,人类既可能下沉到一个低点,同时也可能上升到作为上帝儿女应有的高度。人类处在罪的阴影之下,同时又摆脱不掉父亲的慈恩。在我们里面有一股力量,迫使我们去做我们不要做的,也迫使我们不去做我们知道该做的。这股力量的正确名称是罪。正像圣保罗所说的:“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罗7:15)。他接下去说,是住在我们里面的罪使我们成为这样?!堵芳痈R簟返?5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离弃上帝的道路的时候,我们不是处在上帝创造我们时愿意我们处在的地位。然而这不必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浪子即便在为主人看管猪群的时候,也还是他父亲的儿子。耶稣对浪子具有很大的信心,说他“醒悟过来”,说他又成为他自己。父亲对他的回归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等待着他的回归。我们不要把人生看为不变的我们都在变化之中,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像一只死了的、僵硬的、钉在硬纸片上的蝴蝶标本。我们是一个来自过去、活在今天、展望未来的活的能努力的主体。浪子也好,我们每个人也好,都是在改变之中,我们都是上帝手中的半成品,这给予浪子和我们每人以希望。
现在谈一谈那位大儿子。大儿子让我们看到我们教会中不少人缺乏爱怜之心。那大儿子一直呆在父亲那里,看来光景不差,但是,对弟弟正在开始的新生活,他毫不高兴。他同父亲说话的时候,不称呼弟弟为“我的弟弟”,却称他为“你这儿子”?!澳愕恼飧鲂值堋笔歉盖姿档?。
关于人,一个重要的真理是我们被造是为了要我们最后都成为有爱心者。我们都是正在被造过程中的爱者。十字架的圣约翰曾说过:“当我们的日子到了黄昏的时候,我们将凭有无爱心接受审判。”在《马太福音》第25章里,基督自己告诉我们,进入天国的将不是那些自己以为靠近上帝却没有爱心的人,而是那些对最小的弟兄姐妹都显出爱心的人。这大儿子叫我们想起《圣经》中的约拿,他是一位对听道的人没有爱心的传道人,惟恐他们悔改转向上帝。这些年,我们在中国不时谈到在对待我们的同胞的时候,如何克服“约拿心态”或“大儿子心态”。如果我们对人缺乏爱心,我们决不会真正期望他们接受基督的。也许你们听到中国新信徒正在增加的消息。要不是广大信徒在他们的工作和居住的所在有许多爱怜和关怀的表现,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爱的行为使人们不禁要问,基督教究竟是怎么回事,愿意听听基督教収有以告人的信息。
上帝既然是宇宙的爱者,宁愿通过教育和等待而不愿施加压力,人类既然是在改变过程之中,不少基督徒尽管缺乏爱心,但也在改变过程之中,这样一个正在改造中的世界必然有其阴暗面和丑恶面。我们的安慰来自这样一个信念:不管事物多么黑暗,世界与我们都正在改造过程之中,那就是在上帝创造过程中,从半成品演变而为较好的产品。
我喜欢维克多·雨果的话:
“将来是否终于会到来?——我们还该向上仰望吗?我们在天边看到的一点光亮,是不是就会消失?理想是难于眼见,很小,很孤立,像个针尖,像在深处失落,像将被周围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然而,并不比似乎要被黑云吃掉的一颗星辰处境更危急?!?
从阿拉法到俄梅戛向来不是一条直线,但是仁爱和恩惠将一直伴随我们的征途。我们得经过曲折的长途,但基督的话安慰着我们:
“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约16:21)。
一切现实和一切人物都在演化之中,这是基督徒的观点,这观点给我们安慰,使我们充满感谢。
(本文转载自《丁光训文集》1998年9月第1版,100~105页)